紅旗渠建設者。新華社發(fā)
2019年7月是紅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。50年前,這里的群眾歡慶渠成。50年后,這里的渠水依舊激勵人心。
20世紀60年代,地處中國南太行山東麓的河南省林縣(1994年后撤縣設林州市),30萬群眾靠著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,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,一錘一釬,以戰(zhàn)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氣概苦戰(zhàn)10年,絕壁穿石,挖渠千里,終于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紅旗渠,將一面“頑強奮斗、自強不息”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巔。
歷史上的林縣,十年九旱、水貴如油。紅旗渠修建前,林縣550個行政村中,有307個長年人畜飲水困難,有100多個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。新中國成立后,林縣縣委著手改變當地生存環(huán)境,經過反復考察論證,認為必須謀劃興修大型水利工程,“劈”開太行山將鄰省山西的漳河水引進來。
一聲號召,全縣齊應。1960年2月11日,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。37000名群眾,自帶工具奔赴修渠工地,拉開了向自然宣戰(zhàn)的序幕。
要通渠,必須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(zhèn)侯壁斷建起一座攔河壩,攔腰“斬斷”漳河,抬高水位讓河水進入渠道。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群眾組成突擊營,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。當大壩合龍只剩下十幾米寬時,河道變窄,水流湍急,沙袋、巨石投下去,轉瞬即逝。關鍵時刻,群眾跳進河里,排成三道人墻,用血肉之軀抵擋住冰冷刺骨的河水,助大壩最終合龍。紅旗渠總干渠修筑在“飛鳥不能駐足,猿猴難以攀援”的太行絕壁上。群眾就懸掛在半山腰上,揮錘打釬、裝藥放炮,炸出一個個小平臺,再在這個平臺上作業(yè),開鑿渠線,壘砌渠墻,對接起來就形成完整的渠線。
紅旗渠修建過程中,81名修渠群眾獻出了寶貴生命,其中,年齡最小的才17歲,最大的60歲。紅旗渠修建歷時10年,全縣50萬人,有30萬人參加了修渠工程。
紅旗渠建成后,全縣410個村受益,60萬人口、3.7萬頭大牲畜飲用水有了保障,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。林縣人用自己的雙手,戰(zhàn)天斗地,徹底改變了干旱缺水的命運。
上世紀70年代,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向外國友人介紹,新中國有兩大奇跡,一個是南京的長江大橋,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。紅旗渠,讓磨礪千年的民族精神化為有形的“人工天河”,奔流至今。紅旗渠建設者用不屈和堅忍,樹起一座歷史豐碑,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團結協(xié)作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